勇毅担当破“两难” 创新赋能提质效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王静
关键词:基本盘、降存清积、提质增效、源动力、软环境
问:广州法院如何把握“案件总量大”与“定分止争难”的情况,直面挑战、有效“破题”,更好地服务和保障中心大局?
王静:降存清积,在高压中跑出质效“加速度”。我们始终将审判执行工作作为“基本盘”,持续提升办案质效。广州法院是全省全国的“案件大院”,案件总量近年来一直保持高位,加上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各种新领域新类型、疑难复杂案件见得早、见得多,面临的“案件总量大”“定分止争难”两大难题较其他地方更为突出,寻找破题路径的需求较其他地方也更为迫切。
广州法院以“降存清积、提质增效”为总基调,出台综合提升审判质效工作10条措施、依法实质解纷50余项措施,构建审限管理精细约束机制,组织开展清案行动、长期未结案件“百日攻坚”专项清理等行动,推动办案质效显著提升。
今年上半年,全市法院结案数量同比大幅上升20.57%,一年以上未结案件同比下降81.53%,平均结案时间同比大幅缩短28.97%,上诉率、申诉申请再审率等反映案件质量和定分止争效果的指标持续趋优、排名全省前列,这些数字背后是法官们和审判团队“白加黑”“五加二”坚守的战绩。
创新机制,闯出改革“新路径”。我们把深化司法创新作为“源动力”,全力以高质量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比如,面对当前外贸形势和《南沙方案》第一阶段目标任务,持续靠前探索涉外司法机制举措,以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为研究重点,联合中国—东盟法学院打造涉外法治领域“审学研”一体化赋能提升机制,借鉴域外司法规则形成的“要约和解程序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入选广东自贸试验区可复制推广改革创新经验,助力广州在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方面抢占先机、赢得优势。
护航发展,在细微处优化营商“软环境”。我们通过召开司法服务和保障高质量发展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座谈会,探索建立企业重整救治新平台新机制,创新“禁止注销令”阻断恶意逃债机制,实施涉诉信息说明修复企业信誉制度,为独角兽、专精特新企业定制法治体检报告,厚植企业发展法治沃土。
全省营商环境评价结果显示,广州中院“解决商业纠纷”指标五年四度蝉联全省第一,“企业破产”指标实现“五连冠”,持续巩固广州营商环境建设优势。
前端治理破题“案多人少”
关键词:规范化建设、先行调解、示范判决、多元解纷
问:广州法院作为全国收案量最大的法院之一,在深化前端治理、破解“案多人少”难题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王静:广州法院坚持“借力”思维,注重向“前端”发力,广泛凝聚和发动各界力量参与矛盾纠纷分流化解。
解纷触角延伸至基层治理最末端,广州法院与综治中心深度融合破解治理难题。我们深度融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和实质化运行。面对案件体量持续高位运行的现实压力,我们印发《关于广州法院参与区级综治中心运行的工作指引》,推动11个区级、177个镇街级综治中心100%进驻,实现司法资源与基层治理平台的无缝衔接。
推动出台《广州法院与区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协同调处民商事纠纷工作机制(试行)》,对符合条件的案件按平等自愿、保障诉权原则移送到区级综治中心分流调处,推动“能调尽调”。
探索“法院示范判决+综治类案调解”模式,对房产物业、证券等领域纠纷,选取示范性首案先行审判,其他平行案件分流至综治中心参照调处;联合市委政法委、市委老干部局建立“银枫和事”机制,动员退休法官下沉综治中心指导调解。
今年5月试点以来,协同调处纠纷1.8万件,调解时长最长不超过1个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治理智慧。
市场化调解激活解纷“新引擎”,广州法院以机制创新推动纠纷高效化解。全力加强先行调解,我们以今年5月1日施行的《广州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为契机,大力推动市场化调解提质扩面。会同市司法局成立全国首家市级多元解纷中心,设立特殊资产、电力、小批量金融等6个工作站,组建10个专业委员会;经严格筛选,吸纳54家市场化调解组织,提供高效、低成本的市场化解纷服务。
今年以来,通过市场化调解机制化解商事纠纷4812件,涉及标的额35.1亿元,同时为当事人节省诉讼费1936万元。
积极推动以非诉方式化解信用卡等批量纠纷,在部分金融纠纷体量大的区开展试点,与金融机构、调解组织建立三方合作机制,今年以来运用该机制“一揽子”化解金融纠纷3.8万件。
能力建设锻造解纷“生力军”,广州法院以专业指导夯实多元解纷根基。我们注重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建立健全“法官+调解员”个案结对“一对一”指导机制,与法学会、司法局共建“穗穗和”多元解纷课堂品牌,选任40余名资深法官组建师资团,提升解纷队伍能力水平。
全流程发力实现“案结事了”
关键词:解“心结”、实质化解、前端治
问:广州法院在审判执行工作中如何实现“实质解纷、案结事了”,有效应对“定分止争难”?
王静: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意味着案件办理要在法律框架内寻求最佳解决方案,我们始终坚持“如我在诉”意识,让司法公正既看得见更摸得着。
全流程调解,贯穿办案各环节。我们打造全流程贯穿式调解模式,在办案各环节积极寻找各方当事人利益的平衡点,通过细致入微地释法说理,使案件的处理结果更容易被当事人接受,促进解“法结”更解“心结”。
判后答疑,抓住黄金窗口期。为防止程序空转,减少“一案结、多案生”,我们创新推行民商事案件一审判决后调解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当事人对裁判结果已有一定心理预期的窗口机会,在移送上诉过程中同步开展释法答疑、引导调解,促推达成和解、撤回上诉,尽可能减少案件衍生、推动实质化解。今年上半年,案件上诉率同比降低5.77个百分点。
执行创新,构建自动履行正向激励。我们灵活运用自动履行提示书、主动履行证明书、预处罚告知书等正反面激励举措,加强教育引导、释法明理;会同基层自治力量创新“法官+网格员+调解员”调解三人小组等机制,推动执行工作从“末端执”向“前端治”转变。今年上半年,执行完毕率、执行到位率等指标均显著提升。
数字智治赋能“两难”突围
关键词:数据驱动、重构流程、敢为人先
问:广州法院如何以数字法院助力提质增效,推动破解“案件总量大”与“定分止争难”的挑战?
王静:面对数量高企、类型多样、日趋复杂的司法案件,仅仅依靠审判团队加班加点解决不了、效果不好,面对“两难”困境,我们再次从数字赋能维度找寻“破题”路径。
以数据驱动决策,开创司法质量提升新范式。我们部署上线“穗法AI”辅助办案助手,系统能在分析案件事实、争议焦点的基础上,智能推送权威类案、裁判思路、现行法条,有效提升裁判文书质量。我们当前正在推进全流程无纸化办案,前期先实现“无纸化”目标,后期将深挖数字档案富矿,叠加运用垂直领域大模型,在法律统一适用、裁判标准指引、裁判文书规范等方面形成更多成果。
以技术重构流程,打造司法效率革命新引擎。在程序性工作优化领域,我们自主研发的智能快审系统实现案件信息自动抓取、庭审全程录音、笔录辅助制作,推动庭审效率比传统方式提升近一半;“授权见证通”系统将域外授权委托用时从一个月缩短至五分钟。这类智能辅助应用大幅提速司法各环节信息流转,使法官能有更多时间聚焦疑难案件的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
以创新传承基因,续写智慧司法新篇章。作为全国法院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广州法院始终保持着“敢为人先”的改革魄力。在全国法院首试裁判文书上网到发出首封电子送达邮件,先后有8项成果被《法治蓝皮书·中国法院信息化发展报告》收录到推进全流程无纸化办案,“向技术借力”是广州法院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传承创新基因破解“两难”困境的真实写照。
能力提升矩阵淬炼法院精兵
关键词:士气提振、带头攻坚、示范效应、内生动力
问:广州法院如何克服“案多人少”矛盾,推动办案质量与办案效率双提升?
王静:面对“案多人少”这一长期困扰司法系统的共性难题,广州法院在司法人力资源配置持续优化的基础上,重点实施精兵强能策略与士气提振工程,双管齐下破解效率与质量提升难题。
精兵强能,以能力淬炼破解“案多人少”效率困局。为把干警打造成业务素养扎实的“精兵”,我们打造了能力提升矩阵,搭建“广州法院大讲堂”“青春筑法砺剑争锋”审判业务技能竞赛等“练兵”平台。
开展全覆盖实战化培训,新干警入职后全部安排到信访接待等群众工作一线锻炼,着重引导提升干警群众工作和情理法融合贯通能力。32个党员先锋审判团队带头攻坚大案要案,发挥“精兵”带动作用,13名年轻业务骨干获评全省审判业务专家,以“精兵”示范效应带动整体办案能力跃升。
激励赋能,以正向引领激发办案内生动力。我们围绕树立鲜明用人导向、突出正向激励等方面制定激励干警担当作为全面提升审判质效的十六项措施,常态化组织“卓越之星”、“办案标兵”评选和干警风貌展示,通过干警风貌展示平台传递榜样力量;加大关心关爱干警力度,让干警在繁重办案压力下仍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