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文 知产财经
1月29日,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报告显示,2022年全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下降13.2%。2022年,vivo市场份额为18.6%,排名第一;荣耀市场份额为18.1%,排名第二。此外,OPPO、苹果、小米排名第三至第五位。[1]这是vivo继2021年后,第二次拿下国内手机市场份额第一名。
除了国内市场外,vivo也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2020年,vivo全年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同比增长了132%,达到21%,超过三星的19%,成为了印度市场第二大的智能手机供应商。[2]同年,vivo正式进入欧洲六国,并成为了欧洲杯的赞助商,一年后出货量翻了两倍,但其所占份额并不高。Counterpoint发布2021年全年欧洲智能手机市场份额报告显示,2021年vivo虽然同比有207%的增长速度,但整体市场份额还未突破1%[3],属于“others”品牌。
来源:Counterpoint Research Market Monitor,2022年第4季度
诺基亚 vs vivo
与出海的“前辈”一样,vivo的出海之路也遇到了绕不开的专利许可问题。2022年3月,继与OPPO开展全球专利战后,诺基亚在海外多国发起针对vivo的专利侵权诉讼。
2022年3月15日,印度德里高等法院受理了诺基亚诉Vivo专利侵权诉讼。第二天,法院指出其中一项诉讼的权利专利已在同一法院针对OPPO提起诉讼,将该案重新分配给同一位法官。该重叠的权利专利是一项涉及“用于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的附加调制信息信令”的印度专利,专利号300066,是诺基亚在曼海姆法院起诉OPPO使用的EP2087626专利的同族专利。
2022年3月16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印尼)报道了诺基亚向雅加达中央地方法院针对vivo的印尼000031184号专利提起诉讼,该专利与前面提到的印度300066号专利、欧洲专利EP2087626来自同族。[4]
同在3月,vivo开始反击。Vivo在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就诺基亚起诉自己的一项专利进行了反诉,并在当月向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请求就双方相关诉讼作出FRAND裁决。
2022年4月,诺基亚向济南中级人民法院起诉vivo专利侵权。
2022年5月,诺基亚在德国慕尼黑第一地区法院提起两起专利侵权诉讼,在曼海姆地区法院提起三起专利侵权诉讼。
同月,vivo在杜塞尔多夫地方法院提起一起专利侵权诉讼。
从案件分布的地域情况看,诺基亚与vivo的诉讼集中在印尼、印度尼西亚、中国和德国。印尼、印度诉讼正在审理中,中国诉讼目前尚未更多公开信息,德国诉讼大多已经在今年2月经历过法院听证。
亚洲诉讼或成关键
诺基亚在德国发起了5件专利侵权诉讼,且大部分诉讼已经经过听证,进度较快,然而考虑到vivo在整个欧洲的市场份额占比,双方在德国诉讼的进展对于本次纠纷的影响或许有限。尤其去年OPPO退出德国市场的举动,让原本通信专利纠纷领域习惯了的“禁令到和解”的情节,变得难以捉摸起来。中国是vivo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印度、印度尼西亚是vivo重要的海外市场,亚洲地区的诉讼或将成为本次纠纷的关键。
虽然本次纠纷中的民事诉讼尚无结果,但vivo在专利无效侧的工作已经有了初步结果。有文章指出,vivo已对诺基亚至少十多项专利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无效宣告请求,并提到在目前已经做出的五份决定中,诺基亚有两件专利被宣告全部无效,两件专利继续维持有效,另有一件专利取得了部分无效的结果。[5]上述无效决定并非最终生效结果,诺基亚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诉至北京知识产权法院。
除vivo外,去年OPPO向欧洲专利局提交了针对诺基亚专利的至少十起异议申请,同时也在德国专利法院发起了无效,并影响了德国部分诉讼的进展,导致部分案件中止审理。专利价值持续受到来自vivo、OPPO专利无效、异议的冲击,是多线作战的诺基亚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诺基亚与vivo的全球专利诉讼已经持续一年,是继续僵持还是迎来和解?知产财经将持续关注。
注释:
1.https://www.idc.com/getdoc.jsp?containerId=prCHC50201023
2.https://www.vivo.com.cn/brand/news/detail?id=421
3.http://finance.sina.com.cn/tech/csj/2022-07-26/doc-imizmscv3640255.shtml
4.https://www.cnnindonesia.com/ekonomi/20220316145918-92-772101/nokia-gugat-vivo-rp597-m-gegara-dugaan-pelanggaran-hak-paten
5.https://mp.weixin.qq.com/s/XGdMRMKUMjJP-4SRu7wMAQ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知产财经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