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院2020年知识产权审判情况介绍
2020年,北京法院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最高法院的监督指导下,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主导作用,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圆满完成审判任务,保障北京“两区”“三平台”建设
2020年,北京三级法院共受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66,710件,其中民事案件42,330件,占比63.5%;行政案件24,380件,占比36.5%。共审结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66,973件,其中民事案件42,983件、行政案件23,990件。
“案多人少”“业务骨干短缺”“案件基数大、增幅快”是北京三级法院共同面临的工作困难,新冠疫情对2020年审判工作的正常开展更是带来了巨大挑战。面对上述困难和挑战,北京三级法院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深挖潜力,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作风,知识产权审判条线全年结收比超过100%,最大化实现了审判工作的“质效双优”。
北京三级法院在案件裁判中,始终将办案质量与效果作为首要任务,审结了一批疑难复杂、新类型及社会广泛关注的案件,相关案件的妥善审结充分发挥了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科技创新、引导纠纷解决的职能作用,为保障北京“两区”“三平台”建设提供有效的司法保障,赢得了当事人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二、坚持改革创新,提升知识产权审判工作质效
为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北京法院准确把握首都新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不断加强知识产权司法能力建设,为加快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保障北京“两区”“三平台”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市高院在北京市委领导和最高人民法院指导下,在知识产权审判领域组织实施了以下重点工作:
一是开展专题调研,统一重点领域裁判标准。2020年,市高级法院发布的《关于侵害知识产权及不正当竞争案件确定损害赔偿的指导意见及法定赔偿的裁判标准》,统一了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裁判尺度。西城法院针对老字号企业商标保护进行专题调研,形成《关于西城区老字号企业商标权司法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海淀法院全面总结近年来网络不正当竞争案件的审判经验,形成《涉网络不正当竞争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以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推动营商环境优化为视角》等调研报告。上述调研成果均立足审判工作实际,对审判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提炼、总结、深入研究,对于推进相关案件审理工作、统一认识、化解分歧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在第四届全国知识产权优秀裁判文书评选及第二届全国知识产权优秀调研成果评选活动中,北京法院报送的知识产权裁判文书获得特等奖一篇、一等奖五篇、二等奖六篇;报送的调研成果获得特等奖一篇,一等奖和二等奖各两篇。海淀法院主持完成的《关于网络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的调研报告(2012-2019)》荣获第二届全国知识产权优秀调研成果特等奖;市高院民三庭主持完成的《侵害知识产权案件中损害赔偿问题的调研报告》等分获一、二等奖。上述成绩是全市法院长期注重专业化、精品化审判取得的丰硕成果。
二是在重点园区设立巡回审判点,创新知识产权审判机制。为落实《北京市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加强司法保护与行政保护协同推进,2020年,市高级法院在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设立“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在大兴区中日科技园设立中日园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点,北京三级法院均可在现场或采取远程审理的方式,开展知识产权案件审判工作,释放了审判职能作用和快保护的渠道优势,进一步做深做实了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工作。
三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助力知产审判提速。北京三级法院不断加快推进审判信息化建设,开展各具特色的“云庭审”“云审判”,确保疫情防控与审判工作两不误。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全力推进“云司法”,2020年全年邮寄立案10,162件,是2019年的2.5倍;网上立案5065件,是2019年的2.5倍;线上庭审和调解案件数超过1.3万件,占全部收案数的56%。北京互联网法院打造全流程在线诉讼模式,并推出全国首个在线诉讼服务平台,为当事人提供诉讼辅导、自助评估、诉非调解等一站式线上诉讼服务。
四是注重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共同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市高级法院积极参与全国知识产权保护测评工作和知识产权保护地方立法工作;海淀法院、丰台法院与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签订《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巡回审判、企业服务、联合宣传、专业研讨,有效凝聚解决纠纷的合力;北京互联网法院联合北京市版权局发起“规范图片版权市场 共促产业健康发展”倡议,并与北京版权保护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落实行政司法协同治理方案。
三、加强司法保护,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
北京法院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不断优化有利于创新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为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我国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提供坚实司法服务和保障。
一是圆满完成向市人大报告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2020年9月,市高级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寇昉向市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专项报告五年来北京知识产权审判工作情况并接受人大代表专题询问。该项工作受到了市人大及与会代表的高度肯定和赞誉,工作报告顺利通过审议。
二是扎实推进繁简分流,破解维权周期长问题。北京三级法院根据案件情况实施繁简分流,下大力气加强前端化解工作,设立速裁组、快审组等新型审判团队,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的工作目标。市高级法院针对商标授权确权案件占比高、数量多的特点,继续优化商标快审合议庭工作机制。北京知产法院积极推动商标授权确权一审行政案件繁简分流,该院立案庭完善独任、速裁工作模式,平均审理期限缩短至23天。朝阳法院构建“诉讼前端速裁+诉讼后端精审”工作链条,在诉讼前端设立“1+5+1”动态优化的速裁团队,全年共分流案件近千件,速裁率达33.5%。
三是依法加大制裁力度,破解侵权成本低问题。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惩治力度,让侵权者付出沉重代价”的重要指示,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贯彻落实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切实提高侵权成本。在炎黄盈动公司诉亚马逊通公司等侵害商标权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判决被告赔偿经济损失7646万元,为惩罚性赔偿的司法适用进行了有益探索。
四是正确运用证据制度,破解当事人举证难问题。依法采取财产保全、证据保全、现场勘验、罚款制裁等程序措施,积极运用文书提供命令、举证妨碍等制度,督促掌握证据的一方当事人积极提供证据。石景山法院在北京国瑞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诉金丽芳等侵害经营秘密纠纷案中,通过合理分配举证责任,降低商业秘密权利人举证难度,及时有效地保护了权利人合法权益。
五是发挥司法引领作用,深化知识产权诉源治理工作。通过搭建治理平台、设置法官工作站、多元调解+速裁等方式将诉源治理工作下沉、前移,实现诉源治理工作精细化设置,取得显著效果。北京互联网法院探索建立“e版权诉源共治体系”,形成了党委领导、府院联动、规则引领、多方参与、科技支撑的涉版权纠纷多元化解新模式。最高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周强作出重要批示,对该工作模式予以了高度肯定。朝阳法院进驻莱锦文创园等六家国家文创区,设立六个法官工作站,为400余家企业持续提供风险防控、纠纷源头化解、普法宣讲的法律服务。